耿丽,汤庄镇小学教师,朗诵爱好者。人,一定要爱着点什么,恰似草木对岁月的钟情。
我的老家坐落高邮的下河,与江都、兴化接壤。这儿水网布满,民风淳朴。儿时的乡村日常都是家常便饭。
小孩子们贪玩又好吃,除了爬树捉知了,场头草垛里模仿交兵,便是下河摸河蚌、拣螺蛳,雨天去捕嬉水的鱼,瓜田里去偷不知生熟的瓜,但最记忆犹新的仍是奶奶料理的那口大锅灶。
那个时代,一个泥瓦匠要是有一手支大锅的手工,那但是方圆十里的能人。支锅暖灶,有酒有肉,这样的大师傅令人羡慕。吃饭时,主家奉陪,小孩子靠边站,闻着肉香吃不到,只好一碗饭扒拉扒拉半响,逐渐等,总算大师傅吃完了,端下桌的肉碗里幸运有块肉,解解馋,没有肉,泡点肉汁汤也下饭。听大人说,大锅灶的中心是锅膛要中空,能拔风,拔风好的锅就快。
印象中,乡村的夏天是滚烫的,男孩儿降温,简略,跳进小河皮水,皮累了,就坐到桥头的大榆树下,乘着阴凉等风。
“来——了——”我高八度捏着喉咙应对,一跳下桥头,直往家里奔,要知道这一定是有好吃的啦!
奶奶不紧不慢地用筷子和着瓦钵里的面,是用隔夜的粥发酵的,沿着锅边转一圈放上少量的菜籽油,小火逐渐炕,做成焦黄的酥头饼,大火会焦的,炕好了就铲出锅,切成一角一角的,我迫不急待地捻起一块,左右手倒腾着。
我最喜欢边角上的皮,又脆又香,油最多,这是无上的甘旨,要知道咱们那会但是连面包都没见过。
摊酥头饼要提前准备,没有剩粥酸水不可。奶奶擅长的还有一种叫和烧饼,用小麦面加水拌和,加点盐,一锅一张饼,起锅前撒上一把蒜末,嗨嗨,口齿生津。
最最无聊、没有盼望的时分,奶奶就铲光锅里的米饭,留下锅巴,逐渐炕,待到锅巴发脆,小勺子洒上一点点油,总不能让孙子围着锅台没有收成吧。
进了腊月,家家户户们开端忙年货了,自留地上打的糯米泡上一夜,爷爷奶奶用小磨子磨成粉,晒干了,过了腊月二十四,开端蒸粉团了,蒸团时七姑八姨一同上,一个庄台上的笼笹是错开时段咱们同享的,朔风吼吼,但孩子们一点不冷,争着锅膛边烧火,棉花杆、杨树棍子是上好燃料,小脸蛋烘的红扑扑的,锅膛里灰堆中还烤有秋天的大山芋!
大人们搓团、上笼、出笼,厢屋里满是氤氲的蒸雾,都看不见对方的脸,出笼是力气活,爷爷把一笼笼的蒸团倒在宅院里的芦帘上,冷透后放在加水的木桶里,养起来,时不时换水,可吃到二三月底了!
老家的大锅灶逐渐有了公鸡烧芋头、茨菇烧肉、大煮块鱼……而奶奶却没了。奶奶围着大锅灶的景象一向不曾散去,不时环绕心头。
《今日我朗诵》节目是一档全民参加的朗诵节目,不管您是什么年纪、工作,只需您酷爱朗诵,都可以来到咱们的录播室,用您的声响共享您喜欢的文字……